瑞财经 孙肃博 2024-06-22 20:43 1.5w阅读
文/瑞财经 孙肃博
能牢记股票简称,是股民的必备素质之一。
但在A股市场上,往往有很多公司的股票简称出现“撞脸”的情况,例如立华股份(300761.SZ)VS华立股份(603038.SH)、瑞联新材(688550.SH)VS联瑞新材(688300.SH)、丰华股份(600615.SH)VS华丰股份(605100.SH)、德邦股份(603056.SH)VS邦德股份(838171.BJ)、万年青(000789.SZ)VS粤万年青(301111.SZ)......等等。
而这种股票简称的“撞脸”乱象,有可能会导致市场经营主体之间混淆,严重的则会扰乱证券市场秩序,同时给相关权利人的企业名誉造成损害。因此,某某公司发公告澄清自己与某某企业并无关联的情况,时有发生。
今年3月,国内农药头部企业广信股份(603599.SH)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时称,公司与广信材料(300537.SZ)并无联系。
事实上,从业绩规模上也能看出,广信材料和广信股份相差甚远。2023年,广信股份的营收达58.6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达12.99亿元。同期,广信材料的营收仅5.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仅25.41万元。
事实上,广信材料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均处于亏损状态,三年累计亏损达6.6亿元。同时,2020年、2021年、2022年,广信材料的营收分别同比下滑6.9%、17.82%、19.56%。
2021年9月,业绩已处于亏损状态的广信材料发布定增预案,为了“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拟募资5.7亿元。
直至2023年11月,广信材料才顺利完成该次定增,但最终仅实际募集到9999.99万元(未扣除发行费用)。
而时隔两个月后,广信材料再次为“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发布了一则定增预案,称拟再次募资不超过3亿元。
从定增预案中还可以发现,广信材料的“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已从2023年5月31日延期至了2024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2023年11月广信材料的定向发行成功时,其募投项目已经逾期。
定增实际募资未达预期,两个月后再发定增预案
5月27日,赣州发展投资基金、江西中文传媒蓝海国际投资、国泰君安证券、首创证券等机构来到广信材料调研。过程中,广信材料被问及到了公司定增募资的情况如何?
广信材料回应称,定增的募投项目仍存在资金缺口,公司希望有更充沛的现金流加速项目建设,以支撑公司更快地开拓市场。
据瑞财经《瑞度》了解,2021年9月,广信材料发布了一份定增预案,称公司拟向不超35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5790.83万股,募资5.7亿元用于“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最终,广信材料耗时了两年才顺利完成了该次发行,但实际募集资金仅有9999.99万元(未扣除发行费用),还不到预期募资5.7亿元的20%。
瑞财经《预审IPO》发现,参与广信材料此次定增的对象仅有两个,分别为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诺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但据广信材料披露,此次定增符合发送《认购邀请书》相关条件的投资者共计有168名,有37家投资者提交过意向函。
据悉,广信材料的定增募投项目“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总投资金额需要5.25亿元,在2021年9月首次披露的定增预案中,广信材料计划拿出5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该项目。
或是由于最终的募集资金与预期相差甚远,广信材料在前次定增发行完成后仅两个多月,2024年1月,再次披露了一份定增预案,拟为“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再募集不超3亿元。4月30日,广信材料对此次定增的预案进行了修订,将募资金额缩减到了不超过1.5亿元。
广信材料表示,如此次发行实际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少于拟投入募集资金总额,公司董事会将根据募集资金用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安排募集资金的具体使用,不足部分将通过自筹方式解决。
瑞财经《预审IPO》发现,广信材料缩减定增募资金额的同时,还发布公告称,已向银行申请了不超5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但能否成功获得授信,具体获得多少授信,都与广信材料的定增事项一样,尚未可知。
那么,广信材料为何要如此执着于发展“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呢?其在定增预案中表示,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增长,公司现有主要产能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无法快速响应和满足华南市场的客户需求。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并优化产能布局,公司拟通过本项目在江西新建生产基地,更好的服务华南及周边地区客户,提高区域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定增的预案及预案修订稿中,广信材料均表示,募投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已从2023年5月31日延期至了2024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2023年10月,广信材料发行前次定增股份时,募投项目的可使用时间已经逾期了。
据广信材料在5月27日迎接各机构调研时表示,根据建设进度和公司市场开拓需要,“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已有部分产能在2024年第一季度取得了试生产条件。
对于募投项目延期,广信材料解释称,主要归因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公司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募投资金进展及现金流情况、项目实施地周边建设环境、建设调=试进度及取得相关政府许可文件进度等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广信材料2023年年报,其目前的光刻胶及配套材料产能利用率已达到了105.51%。
2020-2022年累亏6.6亿元,转盈后现金流仍吃紧
据瑞财经《瑞度》了解,广信材料是一家油墨、涂料制造企业,主要产品包括专用油墨和专用涂料。
2016年8月30日,广信材料正式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上市当年,其营收为2.71亿元,扣非净利为4132.37万元。此后三年,广信材料的业绩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2017年、2018年、2019年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65.71%、42.4%、26.52%。
自2020年开始,广信材料的业绩开始变脸,2020年、2021年、2022年,营收分别同比下滑6.9%、17.82%、19.56%。此外,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广信材料均处于亏损的状态,三年累亏了6.6亿元。
深究广信材料亏损的原因,主要与收购华为供应商江苏宏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称“江苏宏泰”)有关。
2016年10月12日,上市仅一个多月的广信材料,宣布拟通过发行股票及现金支付的方式以6.6亿元的价格收购江苏宏泰。
据瑞财经《瑞度》查阅,江苏宏泰的主营业务为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常,紫外光固化涂料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化妆品包装、运动器材等领域,而江苏宏泰的消费电子专用涂料正是主要用于华为、OPPO等手机的外壳加工。
2017年、2018年及2019年,江苏宏泰的净利润为5662.30万元、4293.22万元、6319.07万元。可以说,广信材料的这三年的大部分净利都是来自于江苏宏泰。
然而,2020年广信材料的净利润直接由盈转亏,亏损金额达到了2.14亿元。2020年,广信材料为江苏宏泰计提了商誉减值2.36亿元。
那么,江苏宏泰又为何突然业绩变脸呢?据悉,2020年江苏宏泰因为湖南基地体系证书等原因,未能及时获得华为第一批二级供应商认证,从而使得其在2021年度未能参与部分华为新项目。而华为多年来均为江苏宏泰的最大客户,对华为销售额占宏泰营业收入40%以上,且对华为的销售毛利相对较高,对利润贡献占比超过50%。
2021年7月,江苏宏泰又重新进入了华为供应商资源池,但由于江苏宏泰与华为相关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荣耀手机,而荣耀已于2020年11月从华为分拆独立,分拆后的荣耀未延续华为的供应商资源池,江苏宏泰尚未取得分拆后荣耀的供应商认证。当年,江苏宏泰与华为相关的营业收入仅923.24万元。
另外,受新冠疫情、通胀、美国德州断电等事项的综合影响,江苏宏泰专用涂料产品相关原材料价格自2020年末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因此江苏宏泰的营业成本也大幅上升。受上述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广信材料2021年的亏损超过了4亿元。
2022年,广信材料试图转型,逐步推进了汽车涂料产品的客户开发和验证。当年,其亏损规模缩减到了3616.3万元。
虽然2023年广信材料实现了由盈转亏,但瑞财经《瑞度》发现,其营收仅5.1亿元,扣非净利仅25.41万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广信材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有1.9亿元,但其短期借款高达1.4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5034.72万元,应付票据为1290.58万元,应付账款为6513.09万元。如此来看,广信材料的在手现金根本无法覆盖短期债务,即使业绩扭亏,公司现金流仍十分紧张。
业绩承压之际,实控人减持1亿元
瑞财经《预审IPO》发现,在2021年广信材料业绩承压之际,其实控人李有明于当年7月2日到11月26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共计减持了公司558.91万股股份,减持套现金额约1亿元。
2020年3月18日至2020年7月13日期间,李有明也曾合计减持了公司662.52万股,减持金额约1.2亿元。
2017年7月17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李有明及其妻子曾燕云(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广信材料股份比例由54.62%降至了40.98%,其中因非公开发行股票被动稀释9.35%、因集中竞价交易增持0.14%、因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减持4.43%。
而李有明及曾燕云曾在合计持有广信材料股份比例变动达到5%时,未按照《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履行报告公告义务,也未停止买卖广信材料股份,直至2021年6月9日才补充披露《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因此,2021年6月9日,深交所创业板公司管理部对李有明、曾燕云出具了《监管函》。